毛泽东和彭德怀不光是同乡、朋友,还是彼此信任、情谊深厚的好战友、好伙伴。打从红军那时候起,他们俩就一块儿并肩作战,共同努力,好几次把党和咱们的人民军队从困境里拉了出来。
毛泽东和彭德怀两位都是非常有自己想法的军事大腕,在指挥打仗这事儿上,难免会有些不同意见。特别是在打日本鬼子那会儿,毛泽东在延安坐镇指挥,彭德怀则在华北前线带兵打仗。两个人对于怎么打日本鬼子,有了些不一样的看法和争论……
1937年8月22号,咱们中国共产党在洛川地方搞了个大事,开了个政治局的大会,还邀请了不少人参加,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洛川会议。
洛川会议那会儿,华北局势已经紧张得跟拉满的弓弦似的,随时可能断。七七事变后,日本往华北派了5个师团,十多万人马,国民党在华北虽然号称有三十万大军,但根本挡不住。没过几天,良乡、房山、南口这些地方就一个接一个地丢了。
华北要怎么保卫?红军在其中到底该担当啥角色?这可是让毛泽东、朱德、彭德怀这些大领导头疼的大事。
会议刚开始,大伙儿就商量好了,留下小部分人马守着陕甘宁边区,剩下的3万2千主力大军,全都开到晋绥前线去,跟国民党一起保卫华北。要是国民党顶不住,扔下华北不管,那咱们红军也得咬牙顶住小日本,死守华北,绝不能让咱民族陷入危险。
不过,在对待日本人的策略上,毛泽东、朱德和彭德怀等人有了不同的看法,产生了争论。
在冯家村头那座有故事的窑洞里,毛泽东坐在一张黑漆方桌旁,用他那地道的湖南话,不紧不慢地说起了他的长远打算:
我们手头上有五项主要工作得搞定:1.得建个稳固的大本营;2.要牵制并干掉敌人;3.跟友军一起打好配合;4.得保持红军的力量,还得让它壮大起来;5.得把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给争到手。
聊到红军怎么打仗,毛泽东说:“咱们得灵活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,还得想办法让红军和友军联手干。”他稍微缓了口气,接着往下说:
红军得自己打山地游击战,就是在合适的时候消灭敌军大部,还有在平原上搞游击,但关键还是在山地上下功夫。
关于毛泽东谈到的“山地游击战”策略,朱德、彭德怀、刘伯承、林彪等人表达了他们的不同看法。
那时候,红军马上就要进行抗日改编了,全军战士们都跃跃欲试,心里憋着股劲儿,想和日寇真刀真枪地较量一番,让他们瞧瞧咱们人民军队的实力。
红军那时候,打仗就特别灵活。每次国民党军来围剿,红军就凭着自己行动迅速,还有那股子勇往直前、啥也不怕的劲儿,一次次把敌人打败。就算装备差得远,也能把国民党军的一个个旅、一个个师给全歼了。
红军的战斗力明明那么强悍,为啥还要像“时光倒流”一样,回头去打山地游击战呢?彭德怀他们心里头真是有点犯嘀咕。毕竟,靠游击战,怎么可能打败日本鬼子呢?东边放一枪,西边打一炮,这样啥时候才能消灭掉日军的主力,把咱的国土给收回来啊?
所以,朱德、彭德怀、刘伯承都觉得,咱们部队不能光打游击战,得跟红军那时候一样,瞅准时机打运动战。就是说,得把大批兵力集中起来,有组织地把日军给消灭掉。
毛泽东对朱德、彭德怀心中的那份民族大义,自然是心知肚明。他本身就是个深爱国家的人,又怎会不梦想着能大规模地打败日军,把老百姓从苦难里解救出来呢?
毛泽东不光是个军事上的高手,还是个很厉害的政治家。他老说,战争啊,其实就是会流血的政治,得让战争为政治目标服务,可不能光为了打仗而瞎忙活。
毛泽东始终坚持一个观点,那就是在对抗日本之前,咱们得好好保住革命的火种。长征结束后,原本浩浩荡荡30万人的红军,就只剩下了3万人,这留下来的可都是革命的顶梁柱,一点损失都不能有。少了一个人,那就像是少了一颗能发芽的革命种子。
毛泽东很早就明白,日本可不是好惹的。在七七事变发生前,说实话,毛泽东对日军的了解也并不全面。但七七事变一爆发,他才发现,日军竟然凶猛得超乎预料。只用了2万兵力,日军就冲破了宋哲元部3个师的坚固防线,平津两座大城市也迅速落入了敌人手中。
宋哲元的那支队伍,是西北军的一部分,以前也跟咱们打过照面,实力不容小觑。但没想到,他们这么快就垮了,这真的让毛泽东挺意外的。
所以,毛泽东得重新盘算下红军的出兵人数和打仗的规矩了:得使劲儿抗日,但这得在保证咱革命队伍不散架的前提下。自打抗日那会儿起,一打仗就看出来了,国民党军那真是不行,打一百次败一百次。要是红军都打光了,那谁来救那些在日本鬼子手里受苦的老百姓呢?
所以,毛泽东定下了在山里打游击战的规矩,不跟日军硬碰硬,而是慢慢在敌人后面建起抗日的大本营,让咱们的人民军队越来越强。等到时候到了,再跟日军的主力决一死战。
不过,朱德、彭德怀他们觉得,虽然日军整体实力挺强,但也不是强大到一点破绽都没有,让我们完全没法占便宜。再说了,从实际效果来看,通过打运动战来消灭日军,也是个可行的办法。
然而,毛泽东最终还是做出了一些妥协,他听取了朱德、彭德怀等人的看法,决定在特定情况下,可以为了消灭日军兵团,灵活地进行运动战,但主要战术依然侧重于运动战。
洛川会议结束后,红军按照国民政府的安排进行了改编,摇身一变成了八路军,朱德和彭德怀分别被任命为八路军的总指挥和副总指挥。就这样,三万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奔赴了抗日前线,和日本鬼子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
一到抗日战场,我军首战就传来了捷报。平型关那一仗,我们成功干掉了板垣师团的一个后勤部队,敌人差不多有一千人被我们全歼了。但这场战斗也挺残酷的,我们牺牲了600多名战士,他们可都是经历过长征、身经百战的勇士啊。
林彪事后进行了这样的归纳:
日军虽然处于明显的劣势,但他们仍旧保持镇定,没有乱了阵脚。要是换成国民党军,碰到这种围攻,恐怕早就垮了。日军却能巧妙利用汽车和树木作为掩护,对我军展开顽强的抵抗和反击。说到开枪射击,日军的枪法那叫一个准,我军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击中头部。拼刺刀时,我军三个人都不一定能打过一个日本兵。而且,日军特别倔,就算是要同归于尽,也绝不轻易投降……
平型关大战的胜利证明了毛泽东的预测,日本鬼子真是子消灭成千上万的敌人,那简直太难了。
在1938年到1939年期间,八路军还是打了好几场大胜仗。那时候,日军的大部分兵力都在前面打仗,后方没什么人防守。八路军就瞅准这个时机,集结了不少精干队伍,专门找敌人的软肋下手,用埋伏、突袭的招数,一下子就能干掉日军的一小股或者好几小股部队。像神头岭、响堂铺、长乐村这些地方,都发生了八路军的大战斗,就是在那个时间段。这些仗打下来,八路军不仅杀了不少敌人,还缴获了大堆的战利品。
而且,八路军瞅准敌军在正面战场使劲儿的空档,大范围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,队伍人数也嗖嗖往上涨。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,那场引起不少争议的百团大战爆发了。
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,即彭德怀背着毛泽东和党中央私下发动了百团大战。然而,这种说法并不准确。实际上,百团大战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,八路军为了打破日军的“囚笼政策”,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。关于百团大战是根据错误的判断做出的错误决定这一观点,也值得商榷。当时,面对日军的严密封锁和扫荡,八路军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来应对。百团大战正是这样一次重要的反击行动,它成功地粉碎了日军的阴谋,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,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。至于认为百团大战违背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的观点,更是缺乏事实依据。事实上,百团大战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一次重要实践。虽然任何一场战役都可能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,但将百团大战简单地归结为违背战略方针的说法是不恰当的。综上所述,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胜利,它彰显了八路军的英勇善战和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。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段历史,铭记先烈们的付出与牺牲,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
其实情况并不是那样,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,日军就掉头忙着稳固他们在华北的地盘了。他们到处忙着修路,还顺着路建起了碉堡,这样一来,我们的根据地就被切成了好多块,彼此都帮不上忙了。刘伯承挺担心地说:“敌人这是拿铁路当柱子,公路当网子,据点当锁头,想把华北敌后的军民都给关起来啊。”
敌人发疯似地忙着修路,这让朱德、彭德怀和左权心里焦急万分。地图上,日军的公路网就像魔鬼的爪子,疯狂地伸向抗日根据地。要是真让敌人的公路网给建成了,那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可就要遇到大麻烦了。
所以,朱德和彭德怀两人商量后,决定在正太铁路给日军来个大型的偷袭,打破他们的包围战术。紧接着,他们就用“超级紧急”的秘密消息,给延安那边发了报告。毛泽东看到后,立马就同意了。
可毛泽东压根没想到,这次“破袭战”的阵仗会如此浩大。八路军竟然出动了40万大军,还有100多个团参与,确实给日寇来了个狠的,让华北的老百姓都精神为之一振。但话说回来,这么一搞,也让敌人摸清了八路军的底细。
在延安进行整风运动时,毛主席直接了当地指出:要是我们宣传说有100个团参战,那日本鬼子肯定会集中火力对付我们,这样一来,蒋介石对我们的防备心也会跟着加强。
果然没错,百团大战一打完,日本鬼子就把主要火力对准了我们。就在这时,八路军的势力也是噌噌往上涨,吓得蒋介石够呛,反共的势头又一次猛地卷土重来。
起初,日本鬼子以为八路军就那么三万来人,装备也寒碜,根本掀不起啥大浪。但百团大战一打完,他们就开始咋呼起来:
今后,对于华北地区的治安稳定而言,最大的威胁并非其他,正是来自共军的活动。这一判断不仅体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,也揭示了日军对中共军队在敌后战场活跃程度的深刻担忧。确实,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共军在华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压力,成为维护华北治安的一大障碍。所以,将共军视为“华北治安的致命祸患”,反映了当时日军对华北地区安全形势的严峻认识。
1940年的时候,华北的日军不搞他们那个“肃正计划”了,转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打八路军上。
百团大战的烽火渐渐平息后,彭德怀和敌后的老百姓们迎来了新的挑战,斗争变得更加艰难。就在这时,日军那边正紧张地筹划着一场大扫荡,而蒋介石也来凑热闹。1940年11月份,蒋介石突然中断了八路军的军饷和武器补给;到了1941年1月,国民党又搞出了皖南事变这一出。
1941年7月份,八路军碰上了个难缠的家伙,冈村宁次。这家伙一到华北地区,立马就开始忙活起来,他精心布置,带着5万大军,冲着晋察冀边区就去了,一连打了两个月,还自个儿给这场行动起了个名儿叫“百万大战”,说是要给八路军的“百团大战”点颜色瞧瞧。
冈村宁次不光沿用了之前领导的囚笼策略,他还把清乡、慢慢侵占和大规模扫荡这几种手段一块儿用上。他用清乡来稳住已经占领的地方,再一点点蚕食我们的抗日根据地,让他的占领区越扩越大,这样做就能更方便地对我们抗日根据地发起攻击。
冈村宁次那一套老谋深算的打法,让我们抗日根据地吃了大亏。就拿1942年年初那阵子来说,华北的抗日根据地缩水得厉害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原本跟敌人短兵相接的地方,慢慢变成了咱们打游击的地盘,而那些游击区呢,又一不留神被敌人给占了。这一切变化都是在大家没咋留意的时候悄悄发生的。说起来,根据地缩水,十有八九都是敌人一点点蚕食的结果。
1942年5月份,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已经退到了最危险的边缘,形势相当严峻。就在这时,日军派出了恶名远扬的益子挺进队,勾结汉奸偷偷溜进我们的抗日根据地,对八路军总部发动了突袭。在拼死突围的过程中,左权同志英勇牺牲,他是抗战期间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。那一场混战真是惊心动魄,就连彭德怀也差点没能活下来。
彭德怀这才琢磨过味儿来,毛泽东的话真是有理,跟日军干仗硬碰硬可不行。日军一来扫荡,彭德怀这些打仗的头头脑脑都觉得,咱们还是得用当年红军那会儿的老招数,就是把日军给引到咱的地盘里头,然后攒足了劲儿干掉他们一部分。打算是在山地上,咱们用三个团的力量去收拾掉日军一个大队,让他们吓得不敢再往里头钻;到了平原上,更是得用好几倍的兵力去消灭日军一个中队,让他们不敢随随便便就到村子里头捣乱。
但实际情况显示,我军并非没有意愿去做,而是确实力不从心。从那以后,八路军毫不犹豫地全面转向了游击战。就像毛泽东在1941年7月时着重指出的那样:
我们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与敌人相比差距巨大,人力、物力、地盘以及弹药供应都越来越紧张。要是我们不顾一切地硬拼,很可能会导致根据地被打垮,无法长时间坚守。所以,我们决定采取稳固敌后根据地的策略,广泛开展游击战,跟日寇耗时间,打持久战,而不是冒险采取孤注一掷的做法。
挺过了极其艰难的1942年,日军在各大战线上开始连连吃败仗,咱们的抗日根据地总算是安全度过了那段最要紧的危险期。
1943年9月10号那天,彭德怀接到了中共中央的任务,回到了延安参加会议。到了延安,中央先是对彭德怀在华北的指挥大加赞赏,说他指挥得相当漂亮。但话锋一转,也指出了他在百团大战中的问题,就是没能控制好战役的规模,结果让八路军的实力给暴露了。这事儿让彭德怀心里不太痛快,他就嘀咕了几句。
关向应得知这事儿后,心里头特别郁闷。他和贺龙在红二方面军时就是老战友了。这么多年打仗,关向应累出了重病,得上了治不好的肺结核。1940年年底,因为毛主席的吩咐,他不得不离开前线,去延安养病。可到了1943年,关向应的身体状况已经糟糕透顶了。
彭德怀一回到延安,就紧跟着刘少奇,一块儿去看望正在病中修养的关向应。关向应一听说是彭总来了,哪还顾得上身上的不舒服,硬撑着从床上坐了起来,眼里泛着泪光,动情地说:
彭总,咱别折腾了,现在中央最需要的是团结一致。我这身子骨也不中用了,说不定哪天就走了。你得听听我的劝,咱们都得紧跟毛主席的步伐……
瞧着关向应那憔悴不堪的模样,彭德怀心里头真不是滋味,他赶忙应承:“好,好,我都听你的。”
经过关向应的一番好言相劝,彭德怀慢慢平复了心情,开始琢磨起自己的不对来。他照着毛泽东说的“有错就改,没错就警惕,提意见的人没错,听意见的人得警醒”这话,反复琢磨自己。他把自己的短板、错误都拿到台面上来审视,有时候连着好几天都吃不下饭、喝不下茶,心里头真真切切地觉得,自己在思想理论上还得多下功夫。
在反思过程中,彭德怀归纳了自己入党时带来的三个问题:老旧的军事思维、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,以及那种认为群众是被动接受恩赐的观念。他坦言,这十八年来,自己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。他下定决心,以后要多学习马列主义,向毛泽东看齐。
彭德怀在会议上,把华北的斗争形势一五一十地跟大家说了,同时,他也坦诚地剖析了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之处,毫不避讳。他还分享了自己对毛主席看法的转变过程,一开始把毛主席当大哥一样尊敬,后来视其为指引方向的先生,最后深刻认识到毛主席是真正的领袖。
经过八年的抗战经历,他深刻体会到毛泽东的睿智,觉得毛泽东实实在在是中国人民的领头人。打那以后,中国共产党的高层在怎么抗日这个问题上,最后都统一了想法,那就是采取山地游击战的策略。
我军跟日军的打仗规模变小了,但打仗的次数却飞快增多。我军靠着精简队伍和大力发展生产,在敌人的疯狂打压下不仅挺了过来,而且队伍还壮大了。我们在全国被日军占领的地方搞起了游击战,这样一来,好多地方都被我们收复了,也让数不清的老百姓摆脱了日军的残暴统治。
尽管我们军队的作战规模不算大,但这种持续不断的小规模战斗,真真切切地给日寇带来了打击,可以说,一点一滴的胜利汇聚成了最终的大胜。到了抗日战争快结束的时候,华北和山东地区遍地都是抗日军民,日军只能蜷缩在交通干线和大城市中勉强存活,再也没能力发起攻击了。
抗战快结束时,我军成功建起了19个抗日根据地,总面积有上百万平方公里,里头住着一亿多老百姓,咱们的队伍也壮大到了120万人。这120万的人民子弟兵,可不是躲在哪个角落里的,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。
彭德怀身为军人,斗志昂扬,满腔爱国热血,爱国精神永不枯竭。他特别想和日军来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。但打仗这事儿急不得,想和日军正面交锋,既需要时间,也得等机会。毛泽东早就看明白了这一点,所以他提出了打“山地游击战”的策略。结果证明,毛泽东这招真管用,八路军从啥也没有,到后来建立了大片的抗日根据地和强大的人民军队,不仅把日本鬼子赶了出去,还把国民党反动派也给推翻了。
到了1950年那会儿,彭德怀带着好几十万的志愿军进了朝鲜。那时候的人民军队,已经能和厉害的美军硬碰硬了,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东躲西藏打游击。他们摆开了架势,准备跟美军来一场实实在在的较量。彭德怀这统帅,那真是有头脑、有策略,比一般人高出不少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